一、寄售的内涵及发展
简而言之, 寄售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从而专门委托销售部门从而达到调剂需求。从内容上讲, 寄售属于商品经济的范围, 产生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条件下。据有关资料记载, 在唐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寄售业务。唐朝蒋防所著的《霍小玉传》中写到:“一资用屡空, 往往私令侍婢卖筐中服玩之物, 多托与西市寄附铺侯景先家货卖。”文中所讲的“寄附铺”就是如今我们所讲的寄售商店。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寄售行业的发展, 而且寄售业务的快速发展又刺激了商品生产和市场消费。
寄售业务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不够的, 而且还需要寄售业务。
二、寄售业的作用
(一) 发展寄售业可以促进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商品的同时, 还需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这样才能够将实现商品的价值。然而事实上, 很多商品由于具有耐用性等特点, 在市场上都已经达到了饱和。比如说说很多家庭将彩电换成了液晶电视、将单门冰箱换成了双面等, 但是由于买方经济条件或者旧货不能够出售等因素, 降低了购买欲望, 这样就限制了商品经济的更新换代。倘若发展了寄售业, 消费者可以将自己闲置的物品出售, 再根据自己的爱好购置新物品, 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新商品的需求, 而且扩大了市场。
(二) 发展寄售业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 也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层次。同时也为商品的更新换代和旧货的买卖提供了条件。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缺乏引导, 造成卖方找不到买主, 买主找不到卖方的情况。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开展寄售业务是最佳途径, 不但满足一些消费者对旧货的需求, 还发挥了商品的价值。此外, 发展寄售业还符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三) 发展寄售业可以有效地节约社会财富
在生活中, 我们的家里面经常会有一些闲置的物品, 从理论上来分析, 不是这些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 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商品被我们淘汰了。然而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因此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说这个城市中逐渐被人们淘汰的商品, 但是在某个农村刚刚兴起。这样如果有了寄售业务, 就可以将这些货物销售给需要的人们, 从而就大大节约了社会财富。儿童的玩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也更加重视孩子们的教育,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 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们购买各种益智玩具, 但是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 对这些玩具不再需求, 从而就造成了很多玩具的浪费, 也无法处理, 而此时有些家长却无法为孩子们购买物美价廉的益智玩具。
三、寄售库在仓储中的应用
(一) 库存管理
主要是指:1.库存报告。寄售的管理人员每天及时将最新的库存信息报告给供应商;2.补货。供应商可以根据寄售仓库中的存储状况, 预测制造商的需求, 合理安排补货的情况;3.最大存储量。为了合理储存, 制造商往往会将最大的库存告知供应商;4.库存的预警和补货。供应商要将科学且安全的库存量告诉给制造商, 若库存低于安全库存, 就会发出预警通知, 此时供应商及时向寄售仓库补货即可。
(二) 物料需求预测及物料拉动
一般而言, 供应商应该根据制造商对物料的需求进行预测, 并结合寄售仓库的生产计划, 从而为寄售仓库进行补货。在供应商向寄售仓库供货验收入库后, 由于此时供应商仍然享有物品所有权, 要运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完成物料的转移, 这样供应商享有无权。
(三) 拖延付款和质量问题退货
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运行模式下, 制造商只有从供应商管理库存中完成仓库系统的转移, 才能够享有物权。这样当物权转移后供应商才对制造商开具发票, 从而就使得制造商不能及时付款。同时若遇到物料存在质量问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来料退返。
供应商将物料运送到制造商仓库时, 制造商应该对物料进行检验, 若发现产品质量问题, 应该及时联系供应商进行退货。
2、线上退返。
从寄售仓库将物料运送到生产车间进行生产时, 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 就应该将该批次的物料 (比如说寄售仓库剩余的物料等) 立即进行隔离, 并将产生的质量问题及时反映给供应商方面, 然后双方进行协商或者要求退货等。
3、因发生质量问题进行退返后又进行的补货。
由于物料的质量问题, 而导致制造商不能够正常生产时, 为了降低制造商的损失, 供应商应该及时为制造商进行补货。此时, 制造商还应用与供应商进行沟通、交流、协调, 保证制造商能够维持正常的生产。
总而言之, 发展寄售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而且寄售业务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寄售库在仓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寄售业务的发展。除此以外, 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的成本也是很有必要的, 实现供应商和制造商利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