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航空类企业为例初探仓储管理效率提升

2021-12-18 09:18| 发布者: www.saishen56123.com| 查看:

摘要: 1.航空类物资企业仓储管理的概述航空类物资企业中物料的规格和状态、航空部件的特殊结构和尺寸,以及加工制造的特殊性,对仓储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类物资几乎覆盖了所有工业领域,包括:原材料、标准件、大型结构件、机载设备、各类零件、工装设备等。 ...

1. 航空类物资企业仓储管理的概述

航空类物资企业中物料的规格和状态、航空部件的特殊结构和尺寸,以及加工制造的特殊性,对仓储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类物资几乎覆盖了所有工业领域,包括:原材料、标准件、大型结构件、机载设备、各类零件、工装设备等。不同的物料由于属性差异,仓储管理存在着相应的特殊需求。

2. 航空类企业仓储物资管理的特点

2.1 航空物资的仓储待检入库工序多、耗时长

航空物资采购到货后需要开展入厂复验工作。复验工作量大、工序环节多、工序周期时间长。普通常规型的物资需要逐批检查、验证,关重件需要增加专项检查,在入厂复验环节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检验能力、检测设备的强与弱,直接影响采购物资的正常流通效率高与低,容易产生流转效率低下的风险。

2.2 航空类物资仓储品种多样管理幅度大

航空类物资仓储品种多样,库存数量巨大,材料的种类品种较多,物料码一物多码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型部件及工装、特种非金属材料、机载成品、其他辅料。航空类物资总体采购量巨大,种类特别繁杂、采购批次频繁,导致出入库频繁,仓储管理的幅度急剧变大。

2.3 航空类物资仓储管理资金占有量大

据统计,国内航空制造企业库存积压几乎占到每年营收总额的45%。改善库存状况,是实施航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的重要手段。从国家和行业层面考虑,为确保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稳定运行而持有的战略库存;为确保生产稳定进行,减少因需求变更或订购期内到货延误所引起的缺货而设置的库存物资,对生产过程中的随机事件起着预防和缓冲作用;由于客户需求变更、航空产品型号升级所造成的积压库存,积压库存通常由生产库存或战略库存转变而成。

3. 航空类企业仓储管理优化改进策略

3.1 物资分类管理策略,提升仓储管理水平

从库存占用资金的总量、物资重要程度、物资仓储品类数三个维度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即A、B、C类原材料的出库金额分别占出库总金额的75%~85%、15%~25%、8%~15%,物资的类别分别属于特别重要、重要、一般,品类数分别约占总数的15%、25%、65%。分类出的物资类别采取不同的仓储管理策略,A类物资存放在流通较为方便的库区中,加快其流转,同时结合生产相应的节拍存储,提升物资的周转率;C类物资存放在流通区域较远的位置,减少平常仓储管理工作内容等策略。

3.2 经济订货批量制定,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订货批量直接影响到库存和采购的数量,重要的是要确定经济订单的数量。航空类物资的需求弹性较大,零星废补任务较多,批量滚动投产比较难以实现,根据物资的历年仓储量和出库量不断修正物资的需求量参数指标,根据不同物资类别给予修正系数,针对关键少数的A类物资采取经济订货批量的原则备好库存,提升库房的财务功能增值水平。

3.3 仓储出入库智能化,提升出入库的效率

可以通过应用传感器、视频监控器等相关电子信息设备,实现信息的全面搜集,并在库存管理系统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合理整合、精准分析,导出相关可用结果。逐步实现并完善仓储管理与采购等各业务流程的信息获得能力,实现仓储管理的采集、标识、识别与跟踪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现代仓库实物管理的基础除了条形码技术外,引进RFID技术,电子货架、电子标签等硬件设施,结合识别软件系统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实现物资出入库、存储包装及分拣等自动化操作。数据同步更新效率提升,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库存系统数据感知度。

3.4 仓储出入库精简化,提升待检周转效率

3.4.1 非核心业务前移至供应商

原材料带样或留取样口交付。铝板交付时整板交付,受取样能力限制,铝板到厂后库房需将铝板运至加工车间进行机床加工取样,增加了流转环节,取样效率不高,要求铝厂按照检验技术条件的要求提供相应取样试块;另一方面整料上切割相应的大小的尺寸至易脱落状态,到库后简易提取整料上的试块料,提升取样的效率。
薄铝板贴膜交付。铝厂薄板交付均为涂油贴纸交付,到厂后需要进行清洗、油封、贴膜,该过程周期很长。测算历年需求量,要求铝厂对用量较大、需求频率较高的铝板采取原厂贴膜交付,减少入厂后的清洗、贴膜等待检入库工作,库存周转率提升了40%,大幅减少仓储占用面积。

3.4.2 加速分解待检入库黑匣子

待检入厂复验透明化、待检工序同步并行推进。针对采购物资的到货到厂登记、审批、送试、入库前工序开发显性化信息系统,掌握断点和短板数据及时管控;提取理化测试数据针对性能稳定的物资,可以采取分光、打钢印、打硬度等工作并行的措施,开展避免因理化测试不合格造成的工序浪费和不可逆损失,同时提升效率。

3.5 仓储管理的精准化,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3.5.1 多系统信息化的融合,精准需求

利用供应商关系管理网络、生产管控系统、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集成技术,形成装配现场任务驱动的仓储调度和生产计划模式,拉动零部件生产和外部物料供应,支撑物料准时供应,通过感知物料实际供应情况,动态调整装原材料配套计划,保障装配现场需求的同时降低原材料的库存量。

3.5.2 物料编码的统一,精确库存管理

针对物料一物多码的现象,采取从上至下顶层设计选材源头开展梳理,明确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降低年代号、技术条件等非关键属性识别的力度,规范仓储物资的编码,采用物资属性与流水码相结合的方式,方便快速识别大类物资属性;采取从下至上物资编码管理人员及运用人员及时排查重复的编码、错误的编码,层层反向反馈至上游,及时纠正,上下通道打通有效缓解了原来库存管理系统中一物多码的现象,提升仓储管理的效率和仓储管理的水平。

3.5.3 智慧仓储的配送机制的构建,精准配送

(1)配送容器器具标准化
托盘、货架、托架、承料台等容器标准化。利用标准容器器具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及容器可回收的效率,减少物料存储占用面积,提升仓储的利用率;容器可回收效率决定周转容器是否方便及时回收,避免占用生产区域的面积,利用容器可以提升原材料搬运的效率,减少原材料的占用仓储面积的时长。结合具体的物料尺寸,实现物料分类,将尺寸接近的物料归类,使得同类物料放置在同一标准容器内,不同类别的物料放置在系列尺寸的容器中,最大限度利用容器空间,提高了容器的周转效率。
(2)配送模式的选择
针对瓶颈物资采取点到点的快速响应配送方式,有规律的时间间隔下将物料从配送中心运至分厂指定的地点,有效避免送错料、送少料的情况。分厂日常需求的仓储物资采取航班制配送的模式,按照航班管理的制度,设置配送站点,按照分厂日常需求定点配送,最大程度提高仓储物资的出库率,减少配送成本。当出现生产急需物资配送时建立应急配送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仓储配套的效应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抵御其他配送车辆执行任务发生的故障时的保障,最大程度避免和减少生产线缺料问题,提升仓储物资的配套效率。

3.6 仓储管理的人才培育,提升人员的素质

引进新的管理理念,逐步提升仓储管理人员的素养,将基本职责、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在日常工作中慢慢得到渗透,提升实际操作和理论水平,明确仓储管理人员的职责:让仓储管理人员掌握基本职责“做到不断料、不呆料、减少浪费、降低成本、适时供料以确保生产稳定、适时备料以减少资金积压”。
让仓储管理人员明确仓储管理的目标:提升仓储效率、降低仓储管理成本、盘活仓储物资等。让仓储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仓储管理办法:FIFO管理方法,掌握库存准确率对仓储管理的重要性、库存容积率提升的基本理念。同时引进专业的仓储管理人才,提升仓储管理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并施以适当的奖惩政策以督促仓库管理人员积极参与仓储管理理论与实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