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在仓储中应用实例分析

2021-12-22 11:34| 发布者: www.saishen56123.com| 查看:

摘要: R F I D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说, 它的核心是电子标签, 阅读器是根据电子标签的设计而设计的。在应用中, 电子标签有可能是海量的, 并且是一次性使用的, 一个电子标签目前为止最低价格是10美分, 这对零售业来讲是难以接受的, 这是其一。其二, 截止到目前, 国家标准化组织还未公布相关的基础性标准。我国目前采用的电子 ...
R F I D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说, 它的核心是电子标签, 阅读器是根据电子标签的设计而设计的。在应用中, 电子标签有可能是海量的, 并且是一次性使用的, 一个电子标签目前为止最低价格是10美分, 这对零售业来讲是难以接受的, 这是其一。其二, 截止到目前, 国家标准化组织还未公布相关的基础性标准。我国目前采用的电子标签基本上是国外产品 (频点不同, 应用阻力较大) , 且产业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制定R F I D电子标签国家标准为时尚早。因此, 条码永远是属于大众的平民技术, 而R F I D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加灵活的生产供应方式。

RFID可提升物流供应链管理效率

随着RF技术的日益升温, 它已经渗透到商业、工业、运输业、物流管理、医疗保险、金融和教学等众多领域。但目前RF技术中比较热门也比较成熟的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它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 以达到识别并交换数据的无线识别技术。它和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其标签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任务, 因此它的应用场合更广泛——可以应用于仓储、运输、百货商场等领域。
在供应链管理上, 无论哪个环节应用RFID都可以提供更高的技术支持, 获得更佳的管理效果。可以说物流供应管理需要RFID来提供全面、科学的技术支持, 以达到更完善的系统管理。有专家认为, 要想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效益, 就必须使供应链上的成员及时获得其他成员和各业务环节上的运行信息, 而信息的共享不足就会发生供应链的断裂和效率低下。先进的射频技术信息可以加强这些环节的自动化程度。这样便可提高业务运行的自动化程度, 大幅降低差错率, 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总地来说, RFID系统可以实现从商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购、半成品与产成品的生产、运输、仓储、配送、一直到销售甚至退货处理和售后服务等所有供应链上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在零售环节R F I D可以用来防盗, 商品实现标签化之后, 零售商就能放心地开架销售。另一方面, 该技术还可以改进零售商的库存管理, 实现适时补货, 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在仓库里, 射频技术最广泛的使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 它能用来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RFID解决方案可提供有关库存情况的准确信息, 管理人员可由此快速识别并纠正低效率运作情况。至于运输环节, RFID的主要应用是:高速公路的自动收费及交通管理、火车和货运集装箱的识别、防伪等。最后, 在配送环节采用射频技术能大大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 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
客观地说RFID技术应用并没有达到它本身应该达到的“境界”, 可以说技术本身还处于逐步成熟阶段, 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全球统一标准的问题。RFID技术还没有全球统一的标准。正是由于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 才使得RFID技术一直未能广泛地应用于货物供应链管理上。一个详细、统一并且开放的技术标准是RFID技术发展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但目前存在的美日两大标准组织各自代表不同利益集团, 他们之间达成妥协的难度很大。
隐私权的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者认为, RFI D标签记录的关于客户和其所购产品信息会侵犯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因为标签上的信息很容易落入中间商、零售商以及有经验的罪犯和政府调查人员手中, 这样就会对消费者的自身利益造成极大威胁。为了解决隐私权问题, 相关机构正在努力, 但是目前还没有让人比较满意的方案。他们还需要研制出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既不能让消费者利益受损, 也不能造成商家的诸多不便。
成本问题。采用RFID系统, 显然要比使用条码的成本高出很多。除了RFID的数据搜集系统之外, 企业在利用该技术的时候, 还需进行企业资源规划 (ERP) 软件升级, 而这部分的费用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
总之, 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而一个成长中的事物谁能苛求它完美无缺呢?全球知名的大企业集团也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逐渐青睐该向技术应用。有统计数据说明:在全球年销售额50%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中, 有70%的企业表示已制定出RFID计划, 并将于未来的18个月内实施;而25%的企业表示今年将投资50万到1 0 0万美元普及R F I D技术。可见RFID技术具有无限应用潜力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希望国内、外科学机构尽早解决一些障碍问题让RFID得以广泛应用推进经济发展。

实例应用

中国邮政2005年初在上海邮政局启动了RFID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在EMS邮袋上采用RFID标签袋牌, 通过电子化支局系统、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及分拣设备实现E M S总包处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上海邮政速递总包处理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电子化支局的收寄与封发, 市内邮路转趟运输, 沪青平速递处理中心总包接收、邮袋开拆、散件分拣、总包封发、总包并堆发运, 市内驳运, 虹桥机场及新客站转运站接收与分拣、干线发运。RFID识别系统由部署在市内速递邮件汇集点、沪青处理中心、虹桥航站、新客站等生产场地的手持或固定RFID阅读器及相关计算机系统以及在全市邮政支局 (所) 和各生产场地之间流转的射频袋牌及其调拨管理系统构成。
速递总包生产作业要求识读距离3~4米, 且要求在一定条件下多标签批量识别, 因此选择超高频频段的RFID系统。
从电子化支局封发到处理中心开拆前, 采用只读的射频标签袋牌, 附加绑定6字符条码信息, 通过电子化支局操作时将射频标签信息与条码信息、总包业务信息绑定的方式, 实现了全市约600个电子化支局原有的基于条码的信息系统与RFID系统的有效结合。这样, 在电子化支局, 不需要配备射频读写器, 并可以利用原有的条码识读设备, 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投资。
在处理中心封发到各转运站的总包处理中采用了可读写射频袋牌, 实际记录邮政业务所需要的30位总包信息, 与现有条码袋牌信息完全相同, 适应邮政干线网信息传输要求。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超高频R F I D标签的批量识别率尚达不到100%。因此, RFID系统的实施应与邮政生产的流程组织相结合, 扬长避短, 寻找能够发挥RFID远距离、可穿透一般材料、多标签识读特点的操作场景。在总包交接中, 我们选择在逐袋卸车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在总包分拣中, 选择在供包工位进行信息采集,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RFID的识读率, 也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工人的双手与头脑, 简化了操作的复杂度, 从而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效率。
充分利用企业原有的信息网络资源, 构建分布式的应用信息系统。在电子化支局, 实现分布式条码数据信息采集、射频标签ID与业务信息的绑定, 在速递处理中心, RFID系统通过数据接口获得现有业务计算机系统发来的接收或发运邮件信息, 在系统内完成数据的采集和数据转换, 并将阅读的业务数据传递给相关的业务系统, 从而实现与现有业务计算机系统的有机整合。通过RFID在速递总包处理全过程的应用, 实现了总包信息的多环节自动勾挑核对和自动分拣处理, 实现了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全过程统一。
实验效果:装卸车识读率99.4%, 分拣识读率100% (初验测试值) ;处理中心内部速递作业和总包分拣处理可提高效率约20%;实现了交接时的信息自动核对、分拣时的信息自动采集。速递部门与邮运部门交接环节实现了即交即清;实现了各环节邮件处理时间信息的自动采集, 支撑了物流网络优化;完善了速递总包跟踪查询的环节, 避免了邮件延误和丢失, 方便了质量考核, 也提高了管理水平。
此外, RFID在上海速递应用的效益不仅体现在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而且由于600余个支局 (所) 每天可以循环使用射频标签而不再使用一次性的条码标签, 每年通过节省一次性条码标签的材料、设备损耗及人工成本可以减支32万元, 预计射频系统的投入可以在5~6年内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