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仓储业务作业与物流仓储业务作业的主要差别
1、现代仓储物流的作业内容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物流仓储集中了所有的物流功能,成为具有多种物流功能的流通形式和作.业体系,现代物流仓储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对商品的采购、进货、储存、分拣、配送等业务进行了科学、统一、规范的管理,使商品运动过程达到高效、协调、有序。传统的仓储业务只是物流仓储作业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仓储跳出了传统仓储具体业务环节的圈子,在更大范围、更系统层次上对传统储运业务进一步优化。
2、由人力化、机械化仓储作业发展为具有强大信息功能的自动化、智能化仓储物流作业。
传统的仓储作业主要是人工通过使用众多的仓储设施、机构来完成,所以作业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物流作业的差错多,商品在库滞留时间过长,物流成本高,而现代化的物流仓储己实现了物流领域网络化、信息化,信息系统是物流中心的灵魂。现代化的物流仓储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企业内部网来实现仓储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企业内各部门的联系;通过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实现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通过先进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提供极好的信息服务,以赢得客户的信赖:通过ECR和JIT系统实现客户信息反馈和提高服务水平。
3、物流服务内容已由原来的商流、物流分离发展到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仓储业务只负责与物资实体运动有关的包装、装卸、储存、运输等“物流”工作,不参与与转移物资所有权有关的采购、销售、结算等“商流”工作。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现代流通运行过程中的商流及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分立”,而信息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仓储物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商流和物流在信息流的指令下运作,现代仓储物流畅通、准确、及时的信息保证了商流和物流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4、工商关系由临时、随机的关系发展到长期、固定的关系。
传统仓储业在部门、地区分割、相互封闭的局面下完成从接收物资到发放物资的活动,所以它的业务范围有限,与货主的关系是临时、随机和不固定的,而物流仓储为有效完成物流活动,提高自我竞争优势,强调与供应商及顾客的合作,重视成员间的紧密联系,它通过综合从供应者到消费者供应链的运作,使物流与信息流达到最优化,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效果。物流仓储不仅重视与生产厂家保持紧密的伙伴关系,而且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沟通厂商和客户,与货主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或称策略联盟),因为长期、固定的工商关系,既有助于货主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又使物流仓储有稳定的资源。
总之,仓储物流作为物流的一个节点,作为物流的运作活动地点,是物流得以有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它强调商品的流动性,仓储中的商品无论是存货区的库存状态还是拣货区的流动状态,其目的是为了合理的流动。它也具有储存商品多样性的特点,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零售企业,商品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多,这既增加了物流仓储管理的难度,同时也给仓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地,物流中的仓储管理强调与其他功能的配合,仓储功能是仓储物流的功能之一,但物流中的在库商品不以商品的时间的转移为实现商品增值的主要功能,而是通过与其他的功能的合理配合来实现物流中的仓储的增值服务。
二、仓储物流业发展模式分析
1、配送中心(流通中心)型仓储物流。
配送中心型仓储物流企业具有发货,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其位置处于物流的下游;一般储存物品的品种较多、存储周期短。具有强大的多客户、多品种、多频次少量的拣选和配送功能。(1)应具备的条件。必须依赖现代情报信息的作用,其配送在规模、水平、效益、速度、质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分货”、“配货”、“配装”等项活动中,都大量采用各种传输设备及识码、拣选等机电装备,使流通工作的一部分工厂化。配送是技术进步的一种产物,也是大生产、专业化分工在流通领域的反映。(2)作用和意义。(1)完善了输送机整个物流系统,使输送过程得以优化和完善。(2)提高了末端物流的效益,通过增大经济批量来达到经济地进货,又通过将各种商品用户集中一起进行一次发货,来达到经济地发货。(3)通过集中库存使企业实现低库存或零库存,同时解放出大量储备资金。(4)“简化事务,方便用户”,采用配送方式,减轻了用户工作量和负担,也节省了事务开支。(5)提高供应保证程度,采取配送方式,配送中心可以比任何单位企业的储备量更大,使用户免去短缺之忧。总之,实现了“最少环节、最短运距、最低费用、最高效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2、存储中心型仓储物流。
以存储为主的仓库,即对物品(商品、货物、零部件等)的保存与管理。(1)应具备的条件。应该有避雷网带覆盖整个库区,各种消防器材应科学合理的安放在库区;监控系统和红外线防盗系统,实时监控库内货物收发货作业及存储状况:控温、防湿、防蛀、防霉变等技术应该适应各类物品的特性需要。(2)作用和意义。(1)供需调节功能,把生产和消费协调起来。(2)价格调节功能,调节供需之间的平衡,最终起到稳定价格的功能。(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运输工具的运量相差很大,它们之间进行转运时,就需要储存来进行调解和衔接。
3、物流中心型仓储物流。
物流中心,其位置处于物流的上、中游,是制造厂仓库与配送中心的中间环节,一般为大型制造厂的成品库。具有存储,发货,配送,流通加工功能的仓库,是指在流通阶段对商品进行简单加工、组装、再包装等作业活动。(1)应具备的条件。(1)一般投资较大,对原有仓库进行改造的话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2)对地理位置的挑选比较严格,应处于交通便利、发散能力较强的地方。(3)仓储的空间较大,流通性好。(2)作用和意义。(1)使商品处于流动状态,保持厂家与配送中心的商品处于源源不断的流动之中,减轻厂家的库存负担。(2)优化了供应连的中间环节,可为生产商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
三、现代仓储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
1、改善仓储的管理功能,实现管理创新。
传统仓储业对仓库的考核简单地定在库房利用率、出入库差错率、商品的完好率上。随着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指标已不再是衡量仓储物流企业优劣的标准,而需要制定新的仓储管理指标。新标准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适应少批量、多品种、周转快的商品及技术参数的要求,应注意改进并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特别是再管理上体现出更生深层次的服务,减少认为性、随意性,为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仓储平台。
2、注重仓储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实现操作流程创新。
随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业态的发展,现代物流必将有着更大作为,特别是现代物流中信息流贯穿于始终。如何衔接好厂家与商家、商家与使用者上下游之间的连接,以快速、有效地实现这种连接,提供仓储更深层次的服务,应搭建好仓储这个信息平台,实现仓储信息化功能。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仓储标准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比如,商品的码放、托盘的使用、仓储的恒温性,乃至仓储技术术语的应用以及管理等等。
3、注重仓储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实现技术创新。
传统仓储业向现代仓储物流业转换,应考虑如何提升仓库装卸及收、发、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把对这两项的提升作为基础工作来抓。
4、积极主动建立网络,实现运作模式创新。
传统仓储企业要实现现代物流,应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大流通中去,与那些先进的物流企业、先进的生产企业、先进的营销企业主动结盟,不仅为他们提供自己的服务,同时从他们当中吸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有条件地建立自己的网点、配送体系等,形成一个跨地区、跨地域的物流网络。
5、制定人才战略,加快人才培养,实现制度创新。
要实现传统仓储业向现代仓储物流业转换,离不开有知识、懂管理、有操作能力的物流人才。从事物流工作的员工中,真正了解现代物流,有创新意识的,也许不多。因此,仓储物流企业必须制定出自己的人才战略,尽快引进、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6、依靠政府、协会的作用,实现组织创新。
物流市场的发展和规范,一靠政府,二靠中介组织。特别是传统仓储业要向现代仓储物流业转换,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指导,需要行业协会帮助沟通企业与政府的联系。因此,政府、行业协会是促进传统储运业转向现代仓储物流业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