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规模商品化的现代社会中, 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保证商品供应的不间断, 企业都配备了相应的仓库来储存货物。但是现代社会更新换代速度极快, 商品的种类和功能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与此同时, 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也时刻改变着。企业储存的货物占用着大量的资金成本, 并且同时产生高额的库存成本, 如果不能对库存进行有效的管理, 将会最终导致企业沉重的负担。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企业也逐步走向信息化。仓储管理系统已成为一个信息化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中库存控制更是重中之重。怎样做好库存控制是企业管理者们需要研讨的问题。
1 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的联系
仓储管理, 顾名思义, 即用一套方法管理仓库中的物品。而库存, 即仓库中的物品, 是仓储管理的主体。所以, 库存控制是仓储管理的一个内部模块, 同时又是仓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的方面来理解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的关系, 应该是对仓库里的各种货品进行有序管理, 保证库存充足但不冗余。从大的方面理解两者的关系, 是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 充分从市场方面考虑管理仓库中的货品, 在能保证及时交货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减少库存量, 降低物品积压数量, 降低物品贬值的风险, 同时又能节约资金, 提高效益。
2 库存控制的重点
从古至今, 商人们都有建立仓库储存物品的习惯。库存的出现就像双刃剑, 会带来两种结果。
第一, 库存的优点在于缓冲供给与需求的差异。
如果市场的需求增大, 而生产速度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库存的产生就会及时满足市场的需要, 保证企业能够及时交货, 避免因货物不足或者供货不及时造成的没能满足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损失, 能为商人带来丰厚的利润, 同时还能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无形回报。同时, 如果市场上的供给突然大于需求, 多余的商品将被储存起来, 减少供给。
第二, 库存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作为流动资产, 库存是没有变成利润的物品, 会占用企业的资金空间。库存太多, 就意味着企业能够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够, 如果市场对物品的需求大幅降低, 库存中的物品就可能失去资金价值, 成为企业的负担, 严重的话还可能拖垮企业。所以, 企业对于库存的控制重点就是要在库存量和市场需求方面做一个平衡点, 即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 尽量花费最少的成本。
3 传统库存控制方法及其不足
3.1 ABC分类控制法
3.1.1 概述
仓库中的货品往往不是同一种、价值一样的货品。就像意大利经济学家*********提出的社会财富状况 (社会上的80%财富被20%的少数人占有, 另外20%财富被余下80%的大多数人瓜分) 一样, 仓库中的货品往往是小部分地方被价值高的货品占据, 余下的大部分场地存放了价值次之的货品。所以,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货品, 有人提出了ABC分类控制法。
ABC分类控制法的核心是按照货品价值以及所占空间的不同把货品分成A、B、C三类, 对三个种类进行分别管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抓住主要的、价值最高的物品进行优先管理, 而次重要物品也能被安置好。方法是:把仅占货品总数10%-20%, 但是价值占到70%-80%的货品划为A类, 把占货品总数20%-25%, 价值占15%-20%的货品归为B类, 把占货品总数60%-65%, 价值仅占5%-10%的货品归为C类;重点管理A类货品, 把每次的订货量和所需的下一次订货量进行精确的计算, 制定出订货计划, 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订货、发货, 并实时监控市场动态, 调整订货计划, 最好做到用更多的次数订货, 每次数量不大, 从而保证库存刚刚满足需求的情况, 节约资金;B类物品的价值和数量都是平均状态, 所以可以稍微放松对其的控制, 但也应该有计划地订货、发货, 不能粗放型管理, 要做到定期检查货品情况, 不能出现货品积压太多的情况;C类货品数量多, 价值低, 所以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操作, 管理也可以再适当放松,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大规模订货, 在仓库中储备以满足市场需要。对其的检查也可以采取周期检查的方式, 确保货品满足可控范围即可。
3.1.2 不足之处
ABC分类控制法虽然操作容易理解, 操作比较简便, 但是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第一, 仓库中的货品不仅是三类, 而是多种多样, 所以仅A类就不会是一种商品, 如果A类中的每一种商品都按要求进行市场调查, 做出计划表, 分别详细地进行进货、出货管理, 显然会麻烦, 还会耗费更多的人力, 并不是完全省力省时的方法。
第二, 分类标准单一。确定一种货品质量的不仅是价值多少一种简单的标准, 例如, 储存的有效日期也是标准。如果一种物品在有效期内没有被运出仓库投入市场, 极有可能会腐烂变质, 成为没有价值的货品, 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企业的损失。对于这样的货品, 企业应该区别对待, 但是重新规定一种新的分类标准又会和前者冲突, 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便。
3.2 订货点法
3.2.1 概述
如果市场的需要增加, 库存中的货品可能在补货之前就已经急剧减少,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可能会出现货品补充不及时, 从而延误了投放市场的时间, 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这样是企业管理者所不愿看到的。订货点法的主要思想就是对于某种货品, 当其库存的量降低到事先设置的预警点时, 立即发出订货的订单来补充库存。最终的理想结果是, 当库存降低到刚好不够时, 订购的货物刚好到达仓库以备补充或者投放市场。这一事先设置的预警点就是订货点。还有一个重要参数是从订单的发出到货品进库之间的时间, 叫做订货提前期。订货点法需要注意两个变量, 订货点和订货量。关于这两个变量的取值, 应根据市场调查和实际情况经过精确计算得出。关于订货点法能演变出的不同操作方式,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①连续对库存进行检查, 当库存刚好小于订货点时立即发出订单, 每次订货量一定。
②连续对库存进行检查, 当库存刚好小于订货点时立即发出订单, 订货量要保证货物进库后能达到最大的库存量。
③每隔一固定周期检查一次库存量, 检查完后发出订单, 订货量要保证货物进库后能达到最大的库存量。
④每隔一固定周期检查一次库存量, 如果此时库存量小于订货点, 发出订单, 订货量为最大库存量减去订货点, 如果库存量大于订货点, 不订货。
3.2.2 不足之处
这种方法虽然满足了实时根据市场需求发出订单的情况, 但是方法中的各种参数都需要通过大量市场调查计算出来, 还要不断安排人力跟踪市场, 耗费人力, 也显得不便。
4 新型库存控制方法
在当代信息化社会, 自动化已经走入工厂、企业中,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智能化的管理, 跟踪货品。另外, 在市场经济下, 没有哪个企业能够独立生存, 联合经济链上的各个部分, 形成一条供应链, 才能更好地掌握市场动态, 出现强强联合的情景, 更好地获取利益。下面以地铁运营为例, 介绍一种新的库存控制方法。
地铁运营的库存一般为地铁生产运营中所需的备品备件, 由安全库存与批量库存组成。安全库存是需求专业部门仓库 (一般称二级库) 里能储存物品的量度, 是一个仓库管理物资水平的判断标准;而批量库存是物资供应部门的仓库储备, 可以理解为更有效地增加了基层单位仓库容量, 可以更有效地保证需要。
这种库存控制方法的核心是库存预警时间系统。当需求专业部门发现自己的二级库需要补充仓库容量时, 可以立即像物资供应部门发出调拨信号, 提醒物资供应部门向其发出备件来补充仓库从而达到安全库存。这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发出调拨指示的时间, 时间太早, 二级库必然无法装下货品, 造成了仓库的管理成本增加, 损失了经济效益。而太晚又会无法满足备件供应, 产生缺货成本。所以, 需要合理制定出发货指示的时间。
利用新型RFID技术, 我们可以为需求专业部门的二级库中的每件备件做一个电子标签, 当一件备件出库时, 电脑上显示的总数便会少一个, 当少到提示进货的预警点时, 需求专业部门便会自动给总库发出信号, 使其进货。而总库也利用这样一个系统, 当库中某样物品总量下降到预警点时, 则发出采购信号。这样, 人只需要给商品做电子标签, 不再需要连续对库存进行检查和进行需求调研, 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
5 结语
本文介绍的新技术利用了当今社会的可用资源, 进行了供应链的联合与新技术的采用, 解放了工人的大多数劳动, 同时又能更准确地进行库存量预警与进货提示, 具体参数可以根据物资供应部门反馈的数据进行不断修改, 也能更精确地跟踪市场走向, 如再进行一些优化, 可以准确把握市场, 合理安排进、出货, 为企业带来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