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仓储运作管理研究综述

2021-12-20 11:06| 发布者: www.saishen56123.com| 查看:

摘要: 对国内外物流园区运作管理和仓储运作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研究,最后得出了结论。 ...

1 引言

近年来,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极大程度的推进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列入九项重点工程之中。
物流园区综合了金融、交通、物流企业于一体,是从事大规模物流活动的物流结点,是不同类型物流企业以及各种相关的物流设施在一定区域内集中进行布局的场所。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它的出现,对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区域物流体系的建立和物流产业的聚集,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任何一家物流企业都不可能独立完成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许多服务环节需要通过外包来完成。通过建设物流园区,可以集聚大量的物流企业,它们的到来,使物流园区的集散功能得以增强,使物资无效的装卸与转运问题得到改善,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效率。物流企业的多项工作,诸如物资的仓储、分拣、接运单证交接等都可以在物流园区内完成,从而形成一个物流系统。在物流园区,不同的货源,不同的流通方向,在物流园区中都可以进行集结和配载,最大限度的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建设与发展物流园区成为构建高效物流运行平台的有效途径。
作为中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物流园区发展的现状并不乐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显示,我国多数物流园区在建成后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导致了盈利低下,甚至闲置。其60%的空置率的表象背后,凸显出我国物流园区发展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园区的运作管理水平低下,使物流园区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流园区建设和运作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规划与建设物流园区引起了极大争论。物流园区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如何进行运作管理成为了物流园区的败的关键所在。
2008年全国有475家物流园区,2009年又新增近200家规划、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园区。规划占地面积43 134万m2。其中,仓储面积5 456.6万m2。而在我国物流园区的主要业务功能上看,仓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物流园区的仓储运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物流园区的运作管理的水平。

2 国内外物流园区运作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物流园区运作管理的研究现状

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但是,目前在国际上对于物流园区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文献中通常将物流园区定义为“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等。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已出版的专著方面尚无单独、专门对物流园区仓储运作管理的文献,而多与园区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或具体地区实证研究相结合,其研究现状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园区建设和功能定位等问题。1999年Shaffer阐述了物流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并对物流园区的发展与运营模式从生产企业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Brian Slack则系统的提出了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2]。Dubois和Prade两位德国数学家开拓了物流园区功能定位评价的新思路,他们使用了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现已普遍使用[3]
(2)园区选址问题。Donald Waters[4]与Ronald H.Ballou[5]对作为网络节点的物流园区进行了选址问题的分析。Aboolian etc.[6]研究了一个规模优化问题。Elicit,Michihikon,Tadashiy,Toru[7]利用排队论和非线性规划理论,对物流园区的理想区位与理想规模进行了研究,对物流园区在节约能源、环保方面、缓解交通堵塞和降低劳动成本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设计出一个双层数学模型,同时在考虑现有的交通条件下,对物流园区的最佳区位进行了求解。Simin Huang,Rajan Batta,Rakesh Nagi[8]以降低物流中心建设成本和总的运输成本为目标,对集成物流中心的二维选址与规模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Chen-Tungchen[9]基于有关决策数据的模糊性,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并进行了算例分析。这种决策方法适用于在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分析时,对多目标进行优选。
(3) Yang-Ja Jang[10]对企业的生产与配送的组合网络设计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遗传算法与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相结合对相应的优化的问题进行了求解。Jayaraman[11]对单个生产工厂、多种产品、多个配送中心而且包含直接运输情况的企业物流配送网络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模拟退火算法对该优化问题进行了求解。Georgako Pouls[12]则对企业运作效率与市场营销的物流配送网络等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Klose A,Drexl A[13]回顾了在物流网络的设计问题中的一些有突出贡献的文献,并对所需要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尤其是混合整数的线性规划和选址模型。AliAmiri[14]详细的阐述了供应链系统中的分销网络的设计问题,具体包括生产工厂与分销仓库的选址问题,并通过启发式算法分析计算了从工厂到仓库的、从仓库到工厂的产品流通的最佳战略。
(4)Feiyue Lia[15]对优化大规模的车辆路径以及其求解算法进行了研究。Guabor Nagya[16]对多个货物取送点之间,还要同时考虑取送车辆的路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启发式的求解算法。Jorg Homberger[17]针对带时间窗的车辆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基于两阶段法的混合遗传算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求解。Jose Brandao[18]对用禁忌搜索算法来求解开方式的车辆路径问题进行了研究。Marie-Claude Bolduc,Jacques Renaud,Benoit Montreuil[19]构建出了在大规模生产与分销网络中的多时段车辆路径的模型,通过启发式数学的算法将单级零售商的车辆路径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解决,并提出该方法同时适用于多级零售商进行车辆路径的选择问题。David Escun,Carlos Milln,Emilio Larrod[20]基于带有时间窗的车辆路径的问题,构建了城市中心配送车辆的路径问题的模型,并构建出一个新的车辆路径选择的模型,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同用户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路线。
(5)Ygal Bendavid,Elisabeth Lefebvre,Louis A.Lefebvre, Samuel Fosso-Wamba[21]对一个五阶的供应链中运用RFID(射频)技术的作用,设计出了关键绩效指标并进行了评价。
根据以上综述可以发现,在国外对物流园区相关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在这些研究中,定量研究尤其是关于物流园区的选址以及规模的确定,设计与优化有效物流网络等研究较为多见。相对来说,定性的研究则比较少,主要集中在物流园区的发展战略以及物流园区的功能等方面,但在园区的运作管理方面却鲜有研究。

2.2 国内物流园区运作管理的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各地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蓬勃兴起,对物流园区理论和应用研究也逐步发展深化。
2002年,我国学者过秀成等[22]依据物流供应链的协作思想,提出了规划与建设及一般流程,经营管理一体化等一系列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问题。杨家其等[23]通过借鉴国外港口形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的经验,探讨了我国港口型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以及运作模式等问题。钟蕾等[24]针对我国物流园区的盲目开发建设以及经营与管理混乱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我国物流园区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有关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合理的选择物流园区的经营模式等基本思路和物流园区中经营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丁斌[25]在对物流园区的分类、功能与发展目标以及形成过程等进行讨论后,提出了五种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并针对各种管理模式的应用给出了建议。徐振斌等[26]则研究了物流园区的各项政策问题。崔志军[27]基于物流园区的功能设计,并针对当前物流园区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物流园区的运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梁春燕[28]除了对生态型的物流园区的服务功能相关的指标进行了分析之外,还分析了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对生态型的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问题,并提出了在物流园区的开发中,应当考虑对经济开发区模式、工业地产商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等进行综合应用。
另外,我国对于物流园区的运作管理方面的研究还集中于针对各地方园区案例的探讨,娄万里等[29]基于几种典型的港口型物流园区建设与运营模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了港口型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李基初[30]则从运营管理企业化的角度出发,在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中,初步的提出企业化管理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有利方面进行了论述。上述这些研究虽然总结了实践中的部分成功的案例,但是并没有针对于物流园区建立起完整的运作管理体系,这有待于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不断的发展成熟。由此来看,当前,我国的学者在物流园区运作管理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园区管理的理论方法还不够成熟完善,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3 国内外仓储运作管理的研究现状

3.1 国内仓储运作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有关于仓储运作管理的理论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关于仓储的布局规划的研究并不多见,李云清[31]介绍了物流中心的空间布局设计、内部设施规划和设备选型,对包括通道与仓储区在内的几个重要的作业区域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给出了计算区域作业面积的方法。何振彪、郑凌莺、商允伟[32,33,34]等对货位规划的原则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建立模型和仿真的办法进行了求解。此外,有很多学者在研究时发现立体仓库的库位分配方法直接会影响仓库的使用效率和作业效率。严云中等[35]对立体仓库库位与堆垛运作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刘金平等[36]则基于存储的特征码提出库位的分配法。银光球等[37]依据货物存放的最低能量原则,构建了关于库位优化的数学模型。

3.2 国外仓储运作管理的研究现状

相对国内研究而言,国外研究仓储运作管理的理论出现较早。Hausman首先分析了仓储管理,此分析是从储位分配的角度进行的,通过对三种不同的储位分配策略进行对比后,他指出了ABC分类策略和管理能够极大的提高仓储作业的效率[38]。Monte carlo从物理学中固定物质的退火过程和一般的组合与优化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出发,用迭代求解的策略对存取线路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对多个连续的货位进行存取作业与旅行者经过多个旅行地点的过程类似[39]。Richard.Muther则提出了著名的SLP[40](Systematic Lay out Planning)系统布置设施的方法,该方法中提出了作业单位的相互关系密级的表示法,从而使布局设计由定性的阶段发展到了定量的阶段,该方法以大量图表分析作为手段,从物流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出发,以求得最合理实施布局的技术[41]。另外,在库位分配等方面,Hsieh和Tsai基于BOM(Bill of Material)分类提出了库位分配的方法[42];Thonemann和Brandeau[43]则在随机环境的条件下提出了应用周转率以及分类进行库位分配等方法。

4 结论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的物流园区运作管理和仓储运作管理的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目前,国内外物流园区的研究发展迅速,但是主要集中在规划建设方面;而对于园区的运作管理等相关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发展,随着物流园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对于园区建成以后如何进行运作管理,我们将面临一个理论瓶颈时期。
(2)国内外有关仓储运作管理的研究虽然有部分研究成果,但如何与我国物流园区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其次,物流园区本身是个松散的组织,与企业不同,如何将企业仓储运作管理的经验,应用于物流园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